核心观点 ▷▷
1)别把自己当回事儿,也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2)不要说别人没给你相应的空间,而是你有了一些作为,你的位置自然而然就来了。
3)价值观没有对与错,但如果价值观出现了偏颇,付出再多的力气,也游不进去别人的圈子。
4)当你看到人心之大的时候,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会随之上升。
本期华哥聊财务·直播对话系列,我们邀请到了前小米内控内审监察部副总裁刘少顺先生。
他将自己31年的工作经历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前25年,刘少顺先生一直在外资企业,从一名基础会计成长为CFO,在财务领域不断自我进阶。
而“下半场”,则是朝着“初心”和“热爱”不断自我突破:2016年,刘少顺先生加入民营企业小米集团,作为小米“内控第一人”,成功打造内控内审合规体系和监察体系;2019年,他转型到教练领域,做起了高管教练、职业教练和个人成长教练。
以下是刘少顺先生的分享——
小米何以成功?
离不开这四大因素
从外资企业到民营企业小米,我见证了小米这家“最年轻的500强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支撑起了小米的成功?对此,我想分享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点,选择大于努力。
终局决定布局,如果没有一个未来的图景,那就不会知道今天该做什么,而且做什么都有阻力。因为缺少愿景的驱使,就不能全力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雷军雷总和几个创始人最初创立小米的时候,软件出身的他也是刚刚接触手机硬件和互联网领域,但他能做的是,最大程度地调集所有资源。所以,选择性和团队的协作性,为小米后来的商业奇迹奠定了基础。
第二点,顺势而为。
小米这家企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做逆流而上的事,做顺势而为的事。但顺势而为并非随波逐流。领导者站在终局看布局,拥有足够强的战略眼光,那他顺势而为的话就能轻松借力,借经济、科技、环境的力。顺势而为,有时候更像一个投资逻辑,而不是一个管理逻辑,这在目前的民营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
第三点,有为才有位。
英雄不问出处。刚来小米的时候,我连座位都没有,就坐在一个秘书旁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前在外企担任CFO,至少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所以初到小米,心理落差很大。
但我马上就调整心态,告诉自己别把自己当回事儿,也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不把自己当时回事儿”指的是,无论是落草为寇,还是改变不了环境,接下来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又是什么意思?我做内控审计这个工作,可能是不招人待见的,毕竟在企业里它是监管的角色,更多地需要我去坚守自己的专业性、职业感和价值感,这部分给了我很多的力量。
所以之后招人的时候,我会让团队的人学会“有为才有位”。不要说别人没给你相应的空间,而是你有了一些作为,你的位置自然而然就来了。
第四点,圈层文化。
提及圈层,好像很多人都觉得是负面的。但我现在不这么认为。
之前在外企工作,我会觉得特别优秀的人是智商、情商和逆商都高的人,但来到民营企业之后,我发现一个人三商皆高还不够,还要懂圈层。这圈层就像我们常说的舒适圈、关注圈或恐惧圈。举个例子,无论在大公司还是在小公司,都会存在圈层文化,比如公司圈、家乡圈、老乡圈、名校圈、投资圈、颜值圈、理工直男圈等等。你是否在某个圈层里?如果不在,你能游进去吗?如果游不进去,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能力还不达标。
我们讲ASK模型,即Attitude(态度)、Skill(技能)、Knowledge(知识),是说我们学到了知识之后,需要将其转变成技能,包括谈判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等,但仅仅停留在能力层面还不够,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态度。态度是什么?态度的底层之一,就是公司的使命,愿景下的价值观。
比如说,小米的价值观是真诚和热爱,这和你理解的真诚和热爱是一回事儿吗?价值观没有对与错,但如果价值观出现了偏颇,付出再多的力气,也游不进去别人的圈子。很多时候,圈层是一种边界,是一种软性的东西,正如德鲁克所言——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战略有效的前提是价值观的正确。
什么是教练式沟通力
与教练式领导力?
倾听,是教练式领导力的一个核心能力。
很多人认为,我们生下来就会听,我们长着耳朵就会听,但其实我们是不会“听”的。倾听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Facts,你所倾听的只是听到了事实;第二个层次是Feeling,即倾听到对方的情绪、情感和感受;第三个层次是Focus,即倾听到对方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所以,教练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倾听,它是区分、提问、反馈、目标设定和行为等能力的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倾听,我们是不能帮助合作伙伴、被教练者、同级或上级厘清目标和盲点的。
教练界有一个核心公式:P=P-I,即Performance(绩效)等于Potential(潜力)减去Inference(干扰),就是当你的潜力足够大,去掉你的所有干扰,就是你的最佳Performance。“人生如戏,全在演技”,这就好比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只要你有真正好的Performance,那你就没有恐惧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中,投入到职场中、关系里。
教练这门课程,可以让你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真正地从Feeling到Focus,建立倾听之时,彼此的信任关系也得以建立。当信任关系建立的时候,我们是能听到对方的干扰项的。如果你听不到,那就说明你是带着观点去听的,你听是为了反馈给对方,那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
为什么中国没有教练文化?是因为我们天生就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板的话,我们学会了遵从和尊重。但教练式领导力,是告诉你要打破这些“魔咒”,它的魅力所在,是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边界、障碍或干扰,找到自己的初心,同时呼唤出潜能,让我们成为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
教练的底层逻辑,一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二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三是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四是改变终究会发生。教练式领导力的核心,是激发他人的善意,是人比事大。那对于财务人而言,践行教练式领导力就是要放下数字,更多地关注到人。当你看到人心之大的时候,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会随之上升。
工作是很重要,但对于员工来说,他更需要支持、鼓励和欣赏。一方面,他做得好的时候,你要表达出欣赏;另一方面,当他做得不好的时候,所有的责备和打击都是没有成效的,你能做的就是支持他。
财务有必要学习
教练式沟通力与领导力吗?
身处VUCA时代,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这与教练式领导力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即变化是必然发生的。
但财务的底层逻辑恰恰与之相反,是确定性的逻辑,财务的思维是black or white,是非黑即白的思维,但现实世界除了黑与白,还有灰、深灰、浅灰、暗灰、明灰……教练式领导力,就是帮助财务去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先open your mind,然后才能open your heart。
财务人员做事好像都很讲逻辑,比如做复式记账、财务报表、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等等,但事实上,你并没有open your heart,没有感知他人的情绪。如果做财务BP,这样你是无法跟业务人员打交道的。
在教练的整个流程中,能让我们真正看到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局限于一点上。很多时候纠结于数字上的对或错,是没有意义或价值的,有没有效果才重要。为什么中国CFO做到CEO的人比较少?就是因为我们太相信技术,对人性的把握没有那么敏感。所以,财务人员需要转变思维,真正看到数字以外的世界,才能在职场获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教练有一个公式叫SOS,即Self、Others和Situation,我们常常会过于关注Situation,而过少地关心Others。但当你作为一个高级的财务领导者,其实你对事实层面的要求会越来越低,对人的关注会越来越高。
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人构成的,不是由事情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成为公司里的“江湖人”?所以建议财务人通过学习教练式领导力,打破自有的财务框架,真正地去觉察自己,慢慢提升自己,进而了解他人。
数字化时代
CFO的三项修炼
管理是一门艺术,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能给的一个建议就是,除了要看到CFO这个角色,也要看到CEO这个角色,还要看到公司所处的行业、所处的经济状况、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周边的压力。由此,数字化转型时代,CFO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站在月球看地球,而不是站在地球看地球。
也就是说,CFO们要有抽身的能力,要比CEO更高维度地去看待问题。所以从CFO的视角来看,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行业经济、人财物产供销、产品、竞争力、核心资产等等,都要了然于胸。
第二,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
公司所有的业务,最终都会转到财务,作为CFO要有能力看到它的价值链。无论多么复杂,抓住价值链、合同链以及业务链,你都可以厘清。这个时候,CFO们要躬身入局。
现在大家都在谈数字化,好像什么东西都是数字化的,但是数字化的前提是信息化。信息化过渡到数字化之间要Clean Data,然而很多时候是不Clean的,Data是乱的。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CFO没有躬身入局的能力,是不能给到CEO一个具象的、有触动性的建议,那就失去CFO工作的本源了。
第三,要学会“打群架”。
如果你要完成目标,肯定是要跟供应链、跟研发、跟市场、跟销售去绑定,无论你的财务目标或者落下来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都是有的放失,而不是站在空中楼阁上说。所以是否具备跟“打群架”的能力,决定了你是否能跟别人“吃一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