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思想观念系统、审美评价系统等构成的。如果说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那智慧就是“形而上谓之道”。有智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把握规律、顺应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拥有智慧才能始终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才能实施有效的领导。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运用领导智慧来廓清迷雾、把准方向、应对挑战、争取胜利。
一、修心以立根,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心”“初心”“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等重大课题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从“心”出发提升境界格局、端正价值立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唯有正心才能正念、唯有正念才能正行,才能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同时把事情做正确。
当政就要讲公平、正义、正气。“政者,正也。”当政者就要带头走正道。“治国先治吏”,“官风正则民风淳”,当政者坚守正道,社会才有正气,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当政者不走正道走邪道,正气不彰,处处乌烟瘴气,只会误政害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正道靠领导干部坚守。必须心怀正念、摒弃私心,以“正”修身、持“正”从事,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讲公平,处事公正不偏袒,“一碗水端平”;讲正义,为人正直、行事正当,公道正派、秉公用权;讲正气,光明正大、遵规守纪、激浊扬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敢于善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说“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自然规律、是大势所趋。因循守旧,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就会跟不上时代,必然被淘汰。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走自己创新实践的路,是事业发展永葆生机的源泉。照搬照抄能应一时之急,但不能建一世之功。发展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进入新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挑战新问题,走好自己的路,要认清“国之大者”、看清“路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谋划发展之路;要打好“路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革故鼎新、敢为人先,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要借鉴“路旁”,观他山之石,创自身特色;要看清“路标”,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进退有度,宠辱皆忘。凡事皆有“度”。“度”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利与害的分界线。守“度”是大智慧。一项工作,做不到位会贻误发展,做过了“度”则事与愿违。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需要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把握好分寸,审时度势,如此才能游刃有余。有“度”就有成绩、有荣光、能长久,无“度”就惹是非、出事故、会受辱。能否正确对待荣辱,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和胸襟气度。过分计较个人的荣辱,只会让自己心理失衡、言行失范、党性缺失,甚至可能断送政治前程。邓小平多次强调,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应该有宽广的政治胸襟。要有平常心,淡然坦然,豁达大度,宠辱不惊;同时也要有进取心,把党和人民事业的进步当成自己的进步追求,努力学习工作。
顺势而为,趁势而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顺势而为是领导智慧的重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决定主观,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领导干部干事业作决策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自觉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个人在规律和形势面前是渺小的,抵挡不住、反抗不了。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大局大势,不可螳臂当车、钻牛角尖、逆势而为,而是要多一些理性思考,顺应时势,创造发展机会。在发展机遇面前,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巩固向上向好的态势。
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身在万物中,才能“春江水暖鸭先知”,近距离感受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工作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顺应民心。但很多时候,仅仅身在事中,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陷入事务主义是看不到事情的本质、洞察不了其规律的,只有跳出事情本身,心在万物之上,以全局视野看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谋划,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减少盲目性、克服局限性,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干部既要仰望星空,心在万物上,跳出事物本身,高出两三个层次看问题、作决策,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方向性、针对性和主动性脚踏实地,身在万物中,深入一线;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务求实效。
二、修德以立身,摆稳为官做人的方向盘、定盘星、压舱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经常教育各级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领导干部没有好的德行修养,就会人品不端、德行不修、官品不正,必然贻误发展、祸害一方,所以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塑造健康的精神品格,做好示范表率。
信心满怀建功立业。自信是人发自内心对自己实力的肯定与相信。真正的自信不是自负,而是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的自我表现和心理优势。自信是人生的精神脊梁。无论面对什么境遇,做什么事情,自信的人从不瞻前顾后,不过于在意外界的杂音噪音,说话办事简单干脆、刚毅果断,勇往直前、攻坚克难。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无论做什么事自信的人都会信心满满、意气风发,能够激发出强大心理动力,从而变不可能为可能,化困境为机遇,创造意想不到的成绩。领导干部要善于激发“内力”,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要提升“实力”,加强学习实践,增长智慧、提高本事,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从根本上增强心理资本。
地位不能大于贡献,职位不能大于能力。《论语》有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作出多大的贡献,就得到多高的地位;拥有多大的能力,就在相应的职位上施展才干。如果声名显赫、位高权重,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贡献、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对人民都会带来风险。有的干部,过于在乎自己的官帽、计较自己的待遇、琢磨自己的排名,却很少反思自己作了多大贡献、拥有多大的能力,是否配得上现在的这个职位或想要追求的职位,其实这就是不自知。即使勉强走上了自己所追求的职位,而德才不配其位,自己会干得很吃力、下属也会看不起,更重要的是贻误事业发展。领导干部的地位和职位源于付出和实干,牺牲多、奉献大,得到的褒奖就多,地位自然就高;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职位自然就高。必须牢记宗旨、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作出贡献。
把功夫下在提升实力上,凭实力拼出名声。名声是“面子”、实力是“里子”。名声是了解一个人的开端,好名声确能给人带来好印象。然而,好名声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凭实力拼出来的。超过实力的名声就像昙花一现,注定无法持久。当名声的提升速度很快时,切不可沾沾自喜,而要反思为什么会提升这么快?更要反思自己的实力是否配得上、实力的提升速度是否超过了名声的提升速度?永不自满、永不停歇,这样才会获得持久的发展、走向更大的成功。有的人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廉价的名声,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名无实最终一定会“崩塌”。徒有其名,名声大于实力是危险的。《了凡四训》有云: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为的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名声并非追求的目标。当名声日盛时,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功夫下在提升自身实力上,不断学习总结反思。
低调不张扬,才能踏踏实实走得远。饱满的穗子总是低着头,空瘪的稗子才总是高昂着头。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智慧。越是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恃才傲物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一个优秀的人,受到的关注更多,羡慕嫉妒和挑刺找茬的人也会更多,如果不低调,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可能还来不及长成参天大树就夭折了。领导干部想要行稳致远,有所作为,必须学会身居要职而不显摆、有真本事而不狂傲、取得成绩而不炫耀、作出贡献而不张扬,审时度势、藏锋敛迹,多思慎言、保持定力,低调谦虚地走好每一步。
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矛盾重重、无法解决,并不是事物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各执己见、互不退让造成的。心理学有个“同理心”的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一个人要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站在不同立场上看待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德拉和奥康纳提出过一个领导者的“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越要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窠臼,用好换位思考的“金钥匙”,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善于从不同立场看问题,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分析,才能够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处和“死疙瘩”,做起工作来才能够得心应手。
把握当下,不负韶华。《论语》有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昔日不再重现,未来皆有可能,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最好的地方就在脚下。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倘若不从现在做起,不从现在倾尽全力去奋斗,美好的未来终究是黄粱一梦,竹篮打水一场空。要立足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思考问题,把握好现在的时间、现在的人、现在的事,宵衣旰食、分秒必争,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用今天的汗水浇灌明天绚丽的花朵。当然,活在当下、把握现在不等于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要做好长远打算,把眼光放远、把视野拉宽,校准人生航向,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三、修能以立业,锤炼干事创业的宽肩膀、铁肩膀、硬手腕
担当干事是干部的职责和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有格局才能“干得好”,大格局才有“大手笔”。格局是指所思所想所行中表现出的站位高低、眼光长短、视野宽窄、胸怀大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大小决定事业的高度、人生的厚度,唯有大格局才能有大手笔,才能成就大事业。作为领导干部,若格局大,则胸怀天下、心系民生,立大志、做大事,就能自觉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和摆布,做人忠诚坦荡、干事激情满怀,必将有“大手笔”;若格局小,则心中只有“一亩三分地”、自己的“五斗米”,连做到“干得好”都很难。领导干部要有“胸怀天下”“我将无我”的大格局,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小我”归入“大我”,“小局”归入“大局”,培养海纳百川的大胸襟、气吞山河的大气势,干出造福一方、利在千秋的大作为。
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通过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就能实现1+1>2的效果。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最大的力量来自团队合作,最大的本事就是团结干事。单枪匹马很难干成一番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善于团结协作;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团结协作才有了大汉天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才有了赵国的祥和稳定,创造了坚强的集体,也让各自青史留名。团结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品行操守、一种胸怀胸襟。做学问强调的是求新求异,当领导则要注意团结协作。领导干部要讲团结,带头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搭台、相互补台,带领部属步调一致推进各项工作;要会团结,团结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通气,善于推功揽过;要团结好,时时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容人容言容事,把团结的效果体现在干事创业的成果上。
懂得授权,授予下属充分的自主权。懂得授权是一种领导能力,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它能让领导者“分身有术”,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职责范围之内的事,还能激发下属干事创业的激情。相反,领导者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仅自己累而无功,还会滋生下属的惰性。授权需要信任,信任是最好的激励,放心放手放胆地将权力分配给下属,支持其规范使用,充分发挥下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授权需要宽容,对下级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不能矫枉过正、上纲上线,对革新性、首创性的事,艰苦性、风险性的工作,允许“出错”,宽容失败。授权不等于放任,也需要监督,要强化过程管理,注重方向引导,及时纠偏。既大胆放权,又不做“甩手掌柜”,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遇大事要静,遇难事要变,遇烂事要离,遇顺事要敛。生活永远都是现场直播,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遇事的第一反应,体现了人生的智慧。大事如泰山压顶,让人不知所措、慌中出错;难事是对能力素质的考验,经常让人无从下手;烂事缠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让人深陷泥潭、徒耗精力;顺事易滋生骄傲自满,让人麻痹大意、放松警惕、马失前蹄。不同的事要以不同心态应对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遇大事时,须保持头脑清醒,克服急躁之气,三思而后行,精准施策,稳妥处置,切不可自乱阵脚;遇难事时,要思变求变,此路不通另寻他路,他路不通就自创新路,学会变通,少些拘泥;遇烂事时,要及时抽身,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正事;遇顺事时,心不能空,应居安思危、警觉提防,不张扬、不炫耀,以谦自持,学会收敛,赢得口碑,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