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团队“往前冲”,但是前进方向总是会出现偏差,这时候采用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弥补。因此,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和上级就目标达成一致,然后再去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 文 / 伏彩瑞 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来源:经理人杂志
去年的某个下午,我和公司的一位高管在参加完一场外部会议后急匆匆赶回公司,参加沪江“星兵营”年度最后一场活动。在“星兵营”活动中,我们跟员工坐在一起聊天,增进相互了解。
这件事,我已经坚持做了3年,我的要求是,覆盖到每一个沪江人。
现在有时间整理了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创业17年,行至今天,我总结出一点:创业的根本问题就是团队问题,而团队问题最终是管理者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我首先看的并不是他的业务能力有多强,或者硬性管理技能有多高,毕竟,最出色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最出色的教练。我最看重的其实是四个方面。
坚持利他!
这是我认为,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第一品质。管理者就是要能帮助团队达到成功,如果一个管理者过多考虑自身成功,一般来说是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的。在团队管理中有一个秘诀就是:坚持利他!
坚持利他之后,领导者的气质和魅力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个人愿意接受某个人的领导,不见得一定是对方比自己智商多高。有些时候,会发现一个普通人领导着一群精英,这种现象在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任何团队都出现过。
在沪江,对每一个员工,我们首先关心的不是他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是他来到沪江之后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发展,是否学到了想学的东西。之后,才能进一步谈他能为公司做出哪些方面的贡献,以及能做多大贡献。这始终是一个双向的问题。
团队的力量就是所有人都有价值。
坚持“平视”
白岩松在回忆“东方时空”20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
“平视”能更真切、客观地认识他人、自己乃至整个世界,它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在我们现今的16字箴言出来之前,公司的企业文化只有一句话:我们希望比较本真一点,不装。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管理者如果居高临下,一味装腔作势,必将会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认可,取长补短,才能够帮别人,别人才能够帮你,代沟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
坚持深度沟通
在我们沪江有个传统,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把近期入职的员工聚集到一起,跟他们聊聊。很多人建议我不要浪费时间,还不如做几个项目和KPI。
但我一直很坚定,我想听员工的想法,我渴望去和每一个沪江人交流和沟通。我曾经跟他们说,“我不知道你们内心有多渴望了解我们,但是我是非常渴望了解你们的,而不只是你们现在所做的项目。”
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加我微信,直接找我交流,我一定不会不理你。
“企业即人”,人是企业最珍贵的资源,也是最不稳定的资源。“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员工之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在遇到重大决策时,势必会出现不理解、不合作的紧张关系。
多一些推心置腹,就少一点误解成见,多一些循循善诱,就多一份和谐共赢。随着人本经济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深入,内部沟通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企业共识的实现,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凝聚力。
待人真诚,善于总结,多做沟通,我们看到的将是非同寻常的视角,成就的将是意料之外的自我。
坚持倾听建议
指挥权固然重要,但是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更为重要。
作为管理者,犯错误比普通员工犯错误的危害要大很多,所以要更多的去学习、思考,见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倾听各种各样不同的建议。成熟的智慧是善于倾听、分析与整合。而我们更多地从公司战略需要出发,分析自我能力,将“补短板”进行到底,才能优先找到价值所在,实现跨年龄、跨地域、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与天下优秀的人都可相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越来越赞同一句话,叫“年轻人都是对的”。现在沪江有2000多名全职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5岁,我们大多数员工都是一些很有想法、有着敏锐感知的年轻人。而我对沪江管理层的要求从来都是,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多去倾听年轻人的想法。
如果团队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定位上有失误!
如同带着团队“往前冲”,但是前进方向出现偏差,这时候采用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弥补。因此,我们在沪江强调这一点,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管理人员,你必须要和上级就目标达成一致,然后再去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把上、中、下三层目标对齐,并制定一个能够不断进行调整的方案。
创业17年,我时常会反思:作为一个管理者我是不是做到了以上几点?在某些事情上我的处理方式是不是合适的?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这些问题未来还是会伴随我很多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