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起主办“2022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发布暨第二届中欧资管论坛活动。多位知名资管机构专家代表围绕“国际资管格局变化与前瞻”和“国内资管行业趋势与机遇”开展专题圆桌讨论,分享了来自资管业界一线前沿的洞见和思考,他们的观点对推进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实践具有参考启示价值。PIMCO品浩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玲玲、贝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纪冰、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汝平、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席总经理胡雅丽、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欣参与了研讨交流,以下根据专家发言观点整理而成。
圆桌一
周玲玲
纪冰
汝平
周玲玲:从经营思路看,PIMCO持续看好中国资管市场的增长及其带来的机会。如果市场的动荡和疫情的影响能让外资机构“反思再出发”,某种意义上也将有助于形成更为稳健的发展方式;从投资角度看,由于中国的流动性仍比较宽裕,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这对债券投资人意味着资产更具吸引力。总体而言,不管是业务的发展还是投资的深入,PIMCO都还是处在“扩张“状态。
纪冰: 中国市场的弹性、与日俱增的开放性,将持续吸引国际投资者,我们既鼓励海外投资者充分考虑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鼓励中国的投资者投资海外。从实际的资金流动情况看,今年上半年亚太地区投资中国的主动股票策略约流入7-8亿美元规模,流入被动型策略的规模更是高达20余亿美元,就是对中国资产信心的佐证。
汝平:资管业务是一个马拉松,是长期的,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经济的短期回落而出现大的变化,路博迈对中国的投入、对中国的看好是持续不变的。
汝平:分享一下美国投资者的变化。由于个人投资者不像机构投资者一样在资产配置方面多元、均衡,出于避险的需要,增配了原来非常少配的商品,来对冲通胀的影响。而机构投资者长期以来资产配置比较均衡,疫情的影响更多反映在投资意向上,如更关注在美元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高收益、高回报的风险机会。此外,还加强了另类权益投资。
周玲玲:股债有替代效应。PIMCO长期以来做的投资者教育就是固定收益市场的波动跟股票市场的波动是不一样的,现在国内收益在相对低点,投资人既可以在国内考虑多元配置,也可以契合到全球市场考虑多元配置。
纪冰:在长期投资角度看来,股票市场最终能够反映经济成长的阶段,是资产配置的好工具。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应该通过值得信任的理财顾问、资产专家,做出合适的资产管理方案。在投资领域最好的”免费的午餐”,就是以多元化资产配置来分散投资风险。
周玲玲:ESG需要多方结合进行社会理念的宣导,不管是从财富端还是投资端,都要把这个理念执行好。PIMCO海外大部分的产品(尤其是旗舰产品)都有ESG的理念,当投资人认可ESG理念的时候,就直接来认购我们的ESG份额。这个跟国内目前还是不太一样。但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还没有接收到足够多ESG的投资者教育;另一方面,市场的整体属性还是偏短期,对ESG的需求相对较弱,因为ESG宣导的理念是长期主义。PIMCO也会接到很多投资人的疑问,比如ESG的份额跟非ESG的份额在收益上的区别。从资产管理端看,需要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来执行ESG理念,这一点大家还处于探讨的过程当中,海外也是一样,但显然会走得快一些,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纪冰:从全球范围来看,ESG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第一,ESG到底是投入的成本还是投资的机会?贝莱德认为ESG从长期来看蕴含了大量的机会。第二,ESG的标准如何定义?要想把ESG推广出去,必须要有权威的指数公司及相关服务供货商把ESG的标准用一个很清晰的、可投资的方式明确下来。比如说,“绿色”是指纯“绿色”、全“绿色”还是“棕色”产业变得“绿色”一点?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协调,如何综合考虑,这一点亟需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努力。
汝平:ESG短期不容易出彩,但是ESG的核心是追求可持续发展,追求长期性、长效性。目前在中国推广ESG产品的困难是在宣传方面,个人投资者认为这是理想主义,而非实用主义。但更注重长期业绩的机构更容易接受,因此目前在中国推广ESG更多是在机构层面。随着业绩慢慢出来,个人投资者看到投资的长效性后就会跟上来。ESG并非理想主义,在构造投资框架体系时注重长期业绩,ESG不会对业绩产生拖累。
圆桌二
胡雅丽
许欣
胡雅丽:第一,要打造专业、开放、多元的投研体系,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加强研究对投资的支持、提高投研转化率。东方红资产管理在价值投资的框架基础上,致力于打造投研一体化平台。第二,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同时,努力为客户创造良好收益,基金公司也应合理评估自身管理能力边界,确保管理能力与规模相匹配。在具体实践中,东方红资产管理积极贯彻长期价值投资,充分发挥专业投资者功能,从2005年品牌初创开始,公司就确立了清晰的经营发展路径——坚持主动管理模式,走以基本面研究为基础的长期价值投资道路,追求上市公司长期成长的收益,赋能上市公司,赋能投资者,并努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另一方面,建立长期考核机制,深入开展价值投资实践。第三,围绕投资者需求,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风格清晰稳定的产品及专业服务。随着基金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产品与服务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也需要逐步提高。具体而言,一是将客户资金分类分层,精准刻画投资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产品与解决方案;二是对产品矩阵进行细化和完善,布局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风格清晰稳定的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不同属性资金的差异化投资需求。
何海峰:有四个要素比较重要,人才、平台、稳定和风控。作为管理大规模资本的头部基金,如果经营业绩像过山车一样,不管是风格上还是表现上都不太合适,而且大规模资本变换标的的时候,可选余地非常小。就像前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实际上留给中国在国际资产配置上的空间很小。对于头部基金公司也是这样,稳定的投资风格才能够表现出可持续性。风控是资管最重要的底线,特别需要金融科技的加持。
许欣:首先,从供需维度分析当前时代管理大规模资金的必要性。从需求端看,居民对于优质金融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资管行业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的重要桥梁,其使命是把资金大规模配置给优质公司,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有助于推动创新发展。从供给角度看,基金行业经历二十多年发展,规模突破百亿的基金比比皆是,这对基金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要求,超级个体也很难实现大范围标的的深度覆盖,因此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此外,当资金规模偏小时,基金经理作为强势方有信息优势,但依靠信息差的短线博弈策略无法承接大规模资金。借鉴海外经验,全球优秀的资产管理人的平均股票基金换手率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提升大资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越来越严峻了。
其次,管理大资金最大的挑战在于组织和文化。目前大部分资产管理机构采取纵向的组织结构。投资管理是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的过程,研究助理把信息传递给研究员、研究组长、研究总监、基金经理、投资总监,这种纵向链条传递和处理信息比较低效。我们倡导从纵向结构变成网状的横向结构,形成网状交互,这种情况下信息传递效率高,信息损耗少。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好的文化支撑。一是需要聚集有共同理念的人,统一对于深度基本面投资的认知;二是需要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否则不利于信息交互;三是构建高效率的平台,提高决策效率;四是进行长期考核,有利于基金经理坚持自己的风格特点,规避风格飘移,短期考核可能会扭曲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
何海峰:首先要有声誉的建设,而声誉的建设不是光靠宣传,还要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支撑。好的梧桐树,一定会引来金凤凰。人才激励中税收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素质、高贡献的人才当然需要有好的回报来匹配。当然长期来说还是要靠向心力,靠一种理想信念投身到这个行业,这就需要长期激励,比如机构层面的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现在国家对金融行业、对国企有一些限薪要求,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是否能从地方层面突破,值得商榷。
胡雅丽:第一,可以优化人才准入的政策,推动在国际资产管理人才从业准入、跨境履职等方面试点创新,例如对符合条件的资管人才境内外从业经历双向互认。第二,提供落户安置等系列配套政策,对资产管理行业紧缺人才在落户、工作许可、永久居留、人才公寓或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便利。第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支持资管机构探索采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长效激励机制,实现员工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的一致性;积极推动有关部门放宽国有资管机构员工持股的政策限制。第四,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两方面针对资管机构和行业高端人才提供一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机构和人才集聚。第五,上海的高校资源非常丰富,可以鼓励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研究设立资产管理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育资产管理行业基础性人才。
许欣:第一,地域特征。最近十年,很多业绩优秀的基金公司都落户上海,上海的基金公司规模不断提升。这背后的逻辑可能跟上海的地域特征有关——务实、认真,而这个特征非常吻合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行业是长期性行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上海地域特征更能吸引人才。第二,市场化特征。吸引优秀的人才需要用非常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第三,要有一定的竞争性,且是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