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评编者按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德鲁克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我们能够做什么?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王欣在2016商业评论大会上分享了德鲁克的管理智慧,以下是经过编辑的演讲内容。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技术推动下,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社会发展,中国刚好赶上了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期,因此我们今天的企业在进行一系列的升级,从产品技术到思维模式,而在我们看来,其本质是一次重大的管理升级。
延续性与变革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迫使我们今天的管理者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学习。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看到今天的会场,大家坐得满满的。实际上今天我们管理者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该不该学习的问题,而是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到底要产生什么样的成果的问题。
大家常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然而,中国的太极智慧却启发我们,越是在高速变化的环境中越要冷静,越要认清事物的本质。那么,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管理是实践,它在变化中不断地发展,而又有着它自身内在的规律。经历了三四十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企业中的员工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一样了,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了。
随着业务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加入进来,之前基于泰勒科学管理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标准,今天看上去效果越来越不好了。这样的情况不仅在中国出现,实际上我们如果追溯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在美国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过程中,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而德鲁克先生则早在60年前,从人性出发,就预言了这样一个趋势。他认为人类终将把自己不太擅长的体力劳动交给机器去做,把自己从这些简单的搬运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人类更擅长的创造性工作,从而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
德鲁克以毕生精力来研究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果。体力劳动者强调的是效率,单位时间的产量,而知识工作者不能瞎忙活,不是你干多少事,而是能不能干对关键的几件事。所以,德鲁克强调效果。
因此,德鲁克先生虽然是一个活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却为我们揭示了知识时代管理的秘密,而今天这把钥匙就在我们手上,到了我们重新认识管理的时候了。
德鲁克先生在他90岁的时候写了一段话,用他钟爱的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记录下来,并且郑重地签上了他的名字,内容是:
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早在60年前,我就意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化社会必不可少的器官和功能;
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尽管它最初是在企业中引起关注的,管理是现代社会中所有机构的中枢;
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立的学科(discipline);
并且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组织结构和制度来研究这门学科;而最重要的是围绕着责任——即,把管理这门学科作为一门真正的博雅艺术(Liberal Art)。
德鲁克生于190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个时候上一次人类文明的升级刚刚开始,然而人类通过两次全球性战争、大萧条、无数次动荡乃至冷战艰难完成了这次文明的升级。德鲁克看到了矛盾和冲突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发心研究,终于建立起管理这门学科。
因此管理学本质上就是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蕴含着包括我们生存环境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慈悲心。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科技本身不是文明,就像科技本身不是创新一样,科技只有为人类社会环境创造出新的价值,才能形成创新;科技也只有与管理结合,只有注入对人类社会、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终极关怀,才能够创造出文明。
管理是博雅艺术
德鲁克慎重选择了Liberal Art这个古希腊的词汇来代表管理,Liberal代表着自我认识、知识与智慧,Art代表着务实和应用以及验证的成效。我们翻译成“博雅艺术”,当然也有翻译成“人文艺术”的。“博”形容知识和智慧,“雅”代表实践与成果。
我对这段话的体会,首先,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并不是落后在发展上,而是落后在管理上。企业今天出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管理问题。
其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责任,而不是权利和财富。这样的价值观才是将人从自我中心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进而追求更高境界的途径。
第三,管理作为一门实践学科,要从一大批科学中吸收养分,其中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政治理论、历史、哲学,等等。管理者要成为一个杂家,要读很多书,涉猎很多领域。
因此,管理者必须要终身学习,任何以一套理论涵盖整个管理学或者以一个人来包揽所有管理的企图,无论发心多么纯正,终将给组织、个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管理必然要直接面对人性中的善与恶,管理的目的是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善意和潜能,这是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者邵明路先生去年在德鲁克论坛上发言的主题,《商业评论》的编辑做了非常好的整理,让这一篇讲话稿在微信上阅读量突破50万,直到今天我还经常看到有朋友转发,因为它与管理者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立业为善,善业自成
今天很多企业热衷于谈论经济绩效、市值,脱离了对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因素的责任的思考。如果这样谈成果和绩效,根本上就是在巧取豪夺,哪里有什么绩效可言?失去了基本的价值观、信念与责任,企业只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将管理升级到博雅艺术的境界,只有这样的管理才是有价值的管理,才是负责任的管理。
德鲁克说现代医生通常要经过八年以上的学习,才能获得行医资格,古代则更久。今天的管理者很多完全没有经过真正的学习和训练,就被推上了管理岗位,对员工、组织和社会承担起重大责任。作为一名管理者真的不容易!德鲁克就是怀着这样一份同情心,撰写了一本又一本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书籍,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德鲁克先生这份初心,才能够理解那些方法和建议背后的智慧,才能够因此而有身体力行的信心和觉醒。德鲁克努力将这些观点写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自我管理、注重贡献、发挥长处、创造顾客等。然而要经过多年认真地实践和体会,才能够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
管理是照亮生命的智慧,德鲁克曾引用欧洲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圣文德先生的话,“一切知识都回归光明的源头并通向终极的真理”。这句话与此后两百年王阳明先生的“吾心光明,亦复何求”如出一辙。
德鲁克说管理的对象首先是自己,这种实践从自己开始,而非他人。这与儒家推崇的“正己化人”殊途同归,真理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历事练心,管理者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可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运用在工作上,才能转化为个人的成长和组织的绩效,人才能够实现利他的目的。
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懂得德鲁克的那颗心,博雅管理的实践让我们将文化和智慧落实到工作中,并创造出成果。管理必须根植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团队甚至每一个人自身的文化和习惯当中。
最后我想分享德鲁克先生一句充满智慧又非常优美的英文:
Business for good is good for business.
我们用了很大的努力把这句话翻译成“立业为善,善业自成”。其中的启示留给大家慢慢品味,无论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多少黑暗的岁月,我们依然坚信我们心中的光明最终透过博雅管理,将照亮整个世界。中国的管理者们,我们一起努力,让管理回归至善的本质。
作者简介:王欣,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集团首席执行官,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
本内容有删节